而這個時期的教科書版本,也不再只侷限於國編版,更加入了南一、康軒等不同的教科書出版社。
本文經法操司想傳媒授權刊登,原文發表於此延伸閱讀 外籍看護請假遭拒後直接走人,為何被依遺棄罪起訴? 清潔隊員侵佔公務用垃圾袋,竟然犯下10年以上重罪? 「正當防衛」的界線:遇到槍手威脅你下車,可以開車衝撞他嗎?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我們先不管未成年人為什麼會喝醉這件事,但至少在這個前提下有一點是刺青師站不住腳的。
雖非無行為能力人,而其意思表示,係在無意識或精神錯亂中所為者亦同。有可能處在無行為能力的狀態?在民法第75條規定,無行為能力人(7歲以下)的意思表示無效,如果是處於無意識或精神錯亂的狀態下亦同。因為七歲以上之未成年人在民法上屬於「限制行為能力人」,除了日常生活所需事項(法律稱為「純獲法律上利益」)外,其意思表示必須得法定代理人的同意。「超法規」的意思就是它其實沒規定在法典上,但由於考量利益衡平的結果,所以也承認這種阻卻違法事由。《民法》第 75 條無行為能力人之意思表示,無效。
過去也曾發生外國人酒醉時在額頭上刺下「台灣」兩字、待酒醒後悔不已,成為真人版《醉後大丈夫》的事件。所以當被害者(接受刺青者)同意行為人(刺青師)對其為輕度傷害行為(刺青)時,因為具阻卻違法事由,因此不會產生違法的問題。正因文法是「事後總結出來的強行解釋」,所以文法會出現在現象之後。
嗯……日語為什麼會這麼難呢?不,仔細想想,應該是拿日語來和什麼相比,顯得日語很難才說得通吧。他們的感情相當好,彼此甜蜜蜜地稱呼對方為「○夫くん」(○夫君)和「△子ちゃん」(△醬),不久之後他們的孩子誕生了。時間過得好快,接著他們的孫子也出生了。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形呢?難道日語真的是一種鬆散的語言嗎? 當然不是這樣囉
但承認仍是遙遙無期,而在這同時,亞塞拜然人所必須緊抓住的,乃是用以指稱那個「安全地帶」還有整個卡拉巴赫的另一個標示語:「遭亞美尼亞人占領的亞塞拜然土地」。虔誠信奉基督教的亞美尼亞人,有充分理由認為自己身陷敵人包圍。
幾十年前,阿格達姆是熱鬧的地區首府,以熱絡的傳統市集和古雅的麵包博物館而著稱。在主清真寺(少數還存有屋頂的建築之一)周邊,放眼望去一片破敗。卡拉巴赫上演了令人髮指的殺戮。即使時隔將近二十五年,世人仍很難理解它其實是個龐大笨重的帝國,從來談不上是個國家。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他們的東鄰亞塞拜然是突厥語族國家,是亞美尼亞西鄰土耳其的堅定盟友,而土耳其不只否認犯下一九一五年亞美尼亞人大屠殺之事,還祭出禁止「侮辱」土耳其國的法律,起訴那些公開談論該種族屠殺之事的人。相對的,對亞美尼亞人和亞塞拜然人來說,阿格達姆的存在有力地提醒他們,雙方都想在一場久遠的領土爭端中,把自己塑造為受害者,把對方塑造為侵略者。徹底摧毀地方之舉是現代總體戰的一大特色,在這種戰爭中,人們認為欲打垮敵人的戰鬥意志,就得先摧毀敵人的文明中心和平民生活。慢慢增溫的紛爭,與其說是得到解決,不如說是被強行壓下。
它就是俄羅斯人稱之為「咕噥果汁」(mumble juice)的那種廉價烈酒。每次覺得已接近城市的邊緣或馬路的盡頭時,翻過另一座小山或繞過一個彎,又有一片遭破壞的地方呈現眼前。
對任何經歷過某個時代的人來說,看到世人把像蘇聯這麼大、這麼具體的東西完全搞錯,著實覺得難以置信。一九九二至一九九四年,在世上其他地方仍在慶祝蘇聯垮台之時,這地區有數千人死於殘酷的族群戰爭。
該市居民絕大多數是穆斯林,但該市也以葡萄酒廠而聞名。如今,讓人想起該市之過去的東西,乃是在某些前蘇聯加盟共和國境內仍有人飲用,名叫Agdam 的一種加度葡萄酒。如今這場戰爭暫時中止,但沒什麼跡象顯示衝突已結束。少數幾個避開地雷區,造訪過當地的旅人,事後描述了當地世界末日般的景觀。亞美尼亞裔很清楚,對平民施加的暴行,大部分很快就遭遺忘。這些記述裡令人低迴不已之處,乃是他們驚奇的語氣。
一般來講,只有市中心區會被摧毀,且在戰後迅速重建。似乎就是這段過往的記憶,使親亞美尼亞的卡拉巴赫軍隊於幾年後破壞阿格達姆作為報復。
50號,但哪條街呢?看不到其他能確認街名的東西。阿格達姆白蘭地公司有百年的製酒傳統。
但它之所以被鎖定,也是因為它為一九八○年代晚期反對卡拉巴赫脫離的街頭抗議活動提供了環境。」我們之中許多人大概也只會發出同樣的驚嘆,不然就是問道,卡拉巴赫在什麼地方?隨著這些破敗的前蘇聯邊陲地區已變成不斷變動且充滿對立衝突的三角洲,外界已染上因打擊而起的地理失憶症。
如今,去阿格達姆的人不多。一九八八年,在阿格達姆市內和周遭,爆發亞塞拜然裔與亞美尼亞裔的街頭戰鬥。在北美或西歐,該地區那些不知道怎麼唸、不知道位在哪裡的地名,頻頻登上新聞報導,然後迅即又遭人遺忘。從Google Earth往下瞧阿格達姆,如果以為那裡剛被核子彈炸過,也不為過。
除了遇害者,還有三百萬人流離失所,其中包括所有原以阿格達姆為家者。他們蒙受過無數次的種族屠殺,包括在卡拉巴赫境內。
一對老夫婦帶著孫女在尋找木柴。最初布爾什維克承諾把卡拉巴赫給亞美尼亞人,後來為了拉攏土耳其,把該地給了亞塞拜然。
阿格達姆成為亞塞拜然人戰鬥意志與反抗精神的象徵。他們異口同聲道:「阿格達姆,我連聽都沒聽過。
一九八○年代晚期,卡拉巴赫各地爆發要求當家作主、結束亞塞拜然控制的抗議,這些衝突隨之變得越來越公開。然後入侵部隊撤出,以炮彈不斷轟擊這座空城,最後使城裡建築幾乎全毀。但這個城市防禦薄弱,很快就遭卡拉巴赫軍隊攻陷,居民在入侵部隊到來前就往外逃。卡拉巴赫於戰勝敵人後宣布獨立,儘管它未得到其他國家承認,就連與它血脈相連的亞美尼亞都未予以承認,但它實質上是個主權國家。
該地區其他城鎮也受到攻擊,但對阿格達姆的攻擊,不管在攻擊規模,或是在徹底的程度上,還是名列前矛。其他人在撿拾廢鐵)……在某個壞掉的大門上,我見到門牌號碼50號。
但該地區的所有突厥語族有他們自己遭迫害、遭種族屠殺的過往。在這個曾有五萬人的城市裡,我們見到十五個老百姓(一個母親和兩個兒子在主街上摘恣意生長的漿果。
在這些紛爭中,阿格達姆被特別拿出來特別處理,因為它位於卡拉巴赫附近,戰略位置重要。阿格達姆不斷予人驚奇,主要是因為它一再遭人遺忘。
评论留言